|
|

楼主 |
发表于 2010-9-17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为了看“晒大佛”
本帖最后由 浪子豹 于 2010-9-17 17:26 编辑
y9 s% n" o( I0 c- A3 L: c' w/ G0 w1 ?7 ]' b) |
——摘自网友
& V* { A% E7 a" [2 [ 《西藏,我的17天纯粹生命时间》
) v% P6 C3 j* r) V& k* [% D8 g9 M2 d 雪顿节,是西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藏语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宴的意思,雪顿节按藏语解释,也就是吃酸奶子的节日。后来由于雪顿的活动内容逐渐演变为以藏戏汇演为主,所以也有人把它称为“藏戏节”。这个节日不仅拉萨有,日喀则也有,不过时间稍晚些,当地叫“色木钦波”。( v: ?: @5 ~* E0 t1 G, V
十七世纪以前,西藏的“雪顿”活动是一种纯宗教活动。那时按照佛教的法规戒律,夏天有好几十天禁止出家比丘出门,要行三事,即长净、夏安居直到解制。在开禁的日子,他们纷纷出寺下山,世俗百姓都要准备酸奶子进行施舍。僧人们除了一顿酸奶子佳宴外,还欢乐玩耍,这就是“雪顿”的来源。+ V8 W. U, U! j- D1 M
十七世纪中叶,清朝正式册封五世达赖和四世班禅,西藏“政教合一”的制度得到加强。这时“雪顿”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已开始演出藏戏,并形成固定的“雪顿节”。这时宗教活动和文娱活动相结合,范围仍局限在寺庙内外,先是以哲蚌寺为活动中心,故人们称为“哲蚌雪顿节”。
5 L/ r" t. K$ j& H 这一天,哲蚌寺会有重大的活动——晒大佛。这个节日,在西藏工作的人都有七天假期,真羡慕这里的汉族人,藏汉节日统统有的休!
% F- A0 s3 `& s p( @ 所有朝圣的藏民和游客,都是为了在日出后一睹晒大佛的盛景,而步行在这夜色茫茫的路上。一路上,除了涌动的人潮,还弥漫着浓浓的桑烟,如果不是一直手挽手,我们几个极容易被冲散,并淹没在人群中。我被桑烟呛得睡意全无,一抬头,发现满天的星星一直陪伴着大家,可能是善良的佛祖让星星给我们照亮路途吧。在售票处,我们与飞雪、MM会合。大家都拿到了哲蚌寺的门票,只有我的是乃琼寺!(真是巧合,因为我的名字有个琼。看来我和西藏真的有缘!)
5 G' \; p V9 ?6 M 终于,手脚并用的爬到了哲蚌寺的后山,这应该是根培乌孜山南坡。找了个靠近晒佛的地方坐下,喘口气吧。据说几天前,这里就出现祥云,许是佛祖显灵了吧。而早晨的寺庙笼罩在一片泛红的朝霞之下,犹如祥云庇护。我们,静静期待……8 D& g9 x4 n% M! o+ K
七点,依稀听到山脚下的寺院传来法号声,人潮开始热闹起来,在一片欢呼声中,众多喇嘛抬着一条“白色巨龙”,缓缓向晒佛台走来。直到白色巨龙在晒佛台上完全展露出释迦牟尼佛像的尊容,晒佛仪式达到了高潮,众人欢呼,千万条哈达从佛像身上滑过,桑烟弥漫,龙达满天飞。真的,身处这个环境,亲眼看到眼前的一幕,你一定会为藏民虔诚的崇拜而感动。我在心里默念:仁慈的佛祖,请眷顾您的子民吧。
, b ]5 {" u- E, z 紧接着,人群开始流动起来,每人手里拿着哈达,涌向晒佛台。一定要亲自把寄托祝福的哈达投向佛祖身上,才能得到佛祖的保佑。我们七人也是手捧哈达,费尽千辛万苦才挤到最前端,把祝福和希望的哈达投向佛祖。看着哈达顺利从佛祖身上滑过,我想,佛祖肯定收到了我的信息,祝我的家人、朋友吉祥如意。然后,我很虔诚的加入到一个特别的队伍中,大家弯着腰从佛像唐卡的背面走过去,背部可以触摸到唐卡,算是和佛祖进行零距离接触吧。
* H# m0 B' X$ e4 p0 p 下山了,由于坡度陡,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顺利下去的。这时候,你能够感觉到藏汉一家人,没有男女之分,没有民族之别,没有语言障碍,只要一伸出手,走在前面的人就会扶你一把,走在后面的人就会托你一下。回报一个微笑,回报一句扎西德勒,大家心领神会!秋水说,好喜欢这种感觉,我又何尝不是呢?西藏真是一个净化心灵的好地方。2 b: D8 ~/ v6 g! o! ?
顺着人潮,我们下山去哲蚌寺参观。这是黄教六大寺庙之一,原名是吉祥永恒十方尊胜州。在解放前,该寺僧众达到一万人,是藏传佛教最大的寺庙。由于寺庙是依山而建,通往寺庙道路只有狭窄的一条,你真的难以想象,这么多人是如何拥挤在这条小道上!我几乎是被人群推着走的,拥挤的让我窒息,真不明白大家为什么突然变得如此焦躁,与刚才的和谐形成强烈反差,我觉得佛祖也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场景吧?
) T7 z7 x) g9 Y
, C7 ]9 X: X7 ]6 \5 G$ \9 R# U
哲蚌寺门前来张合影,没睡醒都还!
! e w+ t N" i
( K+ T- e! m4 h
根培乌孜山俯视。。。
- x: A, [( w, p
: ^/ Z- n0 k: C# I大佛出来的那一刻...* T$ |( k& A" y% w0 z+ j2 j
( N' o# j+ a i: `- k) L3 c" q" E# f( |
看“晒大佛”的人就是那么的多!
2 g( ~& I7 B2 J$ J' D
6 Y6 U* C6 Y" }# k6 n7 Z
这么危险的地方都是人!
) Q K7 {5 {: w; m ~+ W
4 ]% I; S5 _$ z, g$ F
巨幅“唐卡”露出了真面容5 W0 P7 I' O1 r, [3 y6 g
+ ?1 `' i- I4 I2 M M7 m+ }1 v
人挨着人。。。, q0 g5 p% @9 t$ u* A' r# s8 ]% U
* k: y+ t5 Q5 r# l* \+ `
[localimg=180,120]1[/localimg]
2 @7 F. Y& V4 \# L
2 ~$ O) s# Y. [3 _/ J7 N" r
8 I) C0 n/ Y8 p7 }$ Z" Y
/ D3 g9 s3 U6 d n% r' q8 e+ Z$ k“哲蚌寺”
+ c2 V3 O! j0 ~
7 b' R. H: x- Z" l
8 s& Y+ J$ v$ ?; g, H!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