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司马迁自己介绍,他“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阙九疑,浮於沅湘”,以后又曾“西至空同,北过涿鹿,东渐於海。。”,游踪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前后大十八年搜集和掌握了创作《史记》的大量第一手素材。 - N2 ^# g" u/ Y' M 5 w& H, Q# b% Z! o + G9 t1 M0 N9 n- Z/ Z
他以博大精深的学识,融祖国山川灵秀于《史记》,以雄肆豪放的笔触,描绘了气象万千的锦绣江山和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若认真读读《史记》,就能体会到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识。& A, z/ w1 t3 F {% s
对我们后人来说,幸运的是司马迁终于做出了选择,幸运的是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毕竟他确实有足够的理由做出任何一种选择,而他终于放弃了那个最容易做的、被他界定为“轻于鸿毛”的死,中华民族才得以增添一部可以引以为自豪的历史文学杰作,中华民族的早期历史也因此有了大致可以确认的轮廓。我们可以认为,经此一役,司马迁已完全经受了生与死的轮回。所以他的生死观不仅是灵与肉的不断撞击的结晶,也是维护尊严的信念与追求不朽的信念不停撕扯的结晶。 N% E1 |. J3 S7 h R 即使在这个选择做出后的全部余生,司马迁都一直在受到是生还是死的无穷压榨,追求不朽的极度抱负与超级XX形成的巨大反差使司马迁缠绵不解,挥之难去,备受煎熬。就是在这样一种肉体与精神状态下,在即使著作完成,能否安全保存、并刊发于世仍在未知数的情况下,司马迁耗时十年,终于完成了不朽的《史记》。! @; M& P* q0 Z 如果没有极其坚韧的毅力、不具备极其伟大的人格力量、没有超人的勇气及无与伦比的才情,是不可想象的。这也正是司马迁万世令人尊崇、景仰的重要原因。3 ^- B* {3 y2 K* M; |
' u1 v& Q, y7 {1 i1 Y
再看当今中国三十来年的改革开放史,也就是一部予民自由、选择、奋斗、创造的恢宏壮歌。0 x# |! g$ x( s
想想当年从购物、工作、住房、生活的各方各面有多少自由、选择可言,连农民进城听停留,都要暂居证,否则就将被驱逐、拘留、甚或……,而今人们的自由选择权相较于以往已有了多大的进步,而人民的创造力、幸福感又有了多大的提高。所以有学者指出现代文明史,就是皇权、官权渐退而民权、人权渐进的历史,而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现代化程度也以此为坐标。. o: |; y5 ~# K& K 可见现代社会,就是予人、民自主独立,自由选择、创造的社会。5 [/ F. @# B/ R-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