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 i7 Z$ N7 A% ]/ g / d1 [: s. f9 P ?* t1 t, J6 T5 o重建“冯翊屏障” + ~4 F( z5 \$ o" p. e: x 通过恢复植被和造林增加降雨的例子也很多。2 @) x( z' }# H+ R
非洲的苏丹—萨赫勒(Sahel)地区,处于撒哈拉沙漠到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1968~1973年,这一地区发生严重的持续干旱和沙漠化,25万居民和数十万牲畜因缺乏食物和饮用水而死亡。科学家认为,灾难发生的原因,是由于高强度超载放牧,使当地草原植被遭到巨大破坏,出现大面积的裸地,造成生物冰核大量减少,失去了成云降雨的条件。灾难发生后,居民和牲畜大批死亡和迁徙,人为的干扰活动基本停止,以后数年中当地植被得以恢复,降雨量又随之增加了。: c3 r$ T- F. z( W* C) q) e
黄龙山位于我国陕西省北部黄龙、洛川两县境内,属半湿润气候地区,总面积114129公顷,属于天然次生林区。历史上的黄龙山森林茂密,汉代时,享有首都长安城的“冯翊屏障”之美誉。以后由于屯垦和战乱破坏,森林不断减少。到1937年只剩天然林7.2万公顷,年均降雨量为400~500毫米,最低时仅为200毫米左右。50年代后,当地林业部门努力再造森林,1957年到80年代中期恢复到91367.4公顷,到1997年已恢复到144129公顷。森林面积的大面积增加,使降雨量发生明显变化,从60年代到90年代,年均降雨量达611.8毫米,比30~40年代上升了100~200毫米。而与林区相邻的各县均为少林县,年均降雨量均为500多毫米。+ G8 W- j7 I% g7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