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A线一日游:玉龙雪山、甘海子、云杉坪、白水河、牦牛坪" p  V. V5 k( n: I' T7 w: n+ N B线一日游:北岳庙、玉水寨、东巴万神圆、皇家公园、玉柱擎天、玉峰: O9 L0 V; |- ]  c' c
 寺、姊妹湖、玉湖、束河古镇- x; h" z2 O( O) a
 C线一日游:虎跳峡、长江第一湾、石鼓镇
 $ {- I1 B" l! t. g  D线二日游:香格里拉、藏民家访、依拉草原、松赞林寺、天生桥, }+ ^% e- {1 @7 Q5 c
 E线二日游:泸沽湖、摩梭风情、里格岛
 1 M/ T+ ]1 U/ |  u+ B% h! o  l' S
 $ I9 @3 F6 r$ U" X' X7 H6 Z
 3 f+ ^, O1 ]/ J' }$ |  美国诗人庞德在他著名的《比萨诗章》中写下“雄踞丽江的是青翠映衬皓白的雪山,洛克的世界为我们挽住多少记忆,云烟中依然飘摇丝丝的记忆……”“湍流的江水石鼓旁,秘藏着两件传世宝……”
 : N, V6 Y( ?) c5 J& \  * c2 k' ]( U1 q& ^
 他从未到过丽江,也许丽江曾经出现在他的梦中。而他诗篇中的关于丽江的意象完全得自探险家从遥远的东方带来的一点粗糙抽象的知识,帮助他复苏关于“荒”的记忆。
 9 Y: g2 M, }2 _' G! X2 M4 ~$ C4 l  8 _' c7 ]' R6 e- z+ c5 `% B2 |
 这个探险家就是诗中洛克,一个有着“美国地理学会赴中国云南探险队队长”头衔的美藉奥地利人。关于丽江及周边的资料、图片让他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赚取到了丰厚的银子,支撑着他开始在新的领域中进行研究,这个领域就是在1923年的某一天吸引他进而一头栽进去的东巴文化。就是在这个领域中,他成了西方的“纳西学研究之父”。他在丽江白沙的雪嵩村一住二十七年,只到解放时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中国的土地。而他直到最后在夏威夷的一XX丝床上死去时,依然梦想着“躺在玉龙丽山的杜鹃花丛中死去”。
 % J) X' S/ _+ l- O& Y; A, [' F8 W5 _1 ~
 8 P9 @  G, ^: x6 r' }! Y. \  正是1923年至1935年他发表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的九篇关于中国西部的文章和随文章发表的大量照片,让更广大的西方人知道了丽江这个地方。而早在清同治六年(1867年),一个叫奥斯古丁斯的法国传教士将一本东巴经卷从云南邮回了巴黎,再之后几年,又有两个英国人将三本经书寄回了英国,而其中一本甚至是寄给了大英博物馆。7 J) ?6 Q1 U' v& |" y2 g
 而白俄顾彼德在到达丽江以前,就自称是一个道教徒,一个入世的道教徒。而他到丽江的工作目的也决定他不可能象洛克一样离群索居,相反地必须融入到最基层的市民当中。他是国际工业合作社组织丽江办事处主任,在1941年到古城后,学会了象古城居民一样在小酒馆喝窨酒、在四方街看热闹、在得月楼听古乐,当然由于他的乐于和普通百姓交往、甚至给免费给他们药物的做法,使他的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丽江在他的手中,变成了当时云南的纺织中心。他的这些经历都记录在《被遗忘的王国》里,里面用大量的文字以及极大的热情记录了原住民并不取悦于外来者而取悦于自己的生活。是的,从他的书中可以看出,除了事业,他已经沉迷于大研古城(当时叫大研镇)的类似于欧洲中世纪小城镇气质。这很有点象今天沉在丽江古城深处的一些旅行者。
 4 [4 j$ @! w) D+ C- `  : n' l8 |* p  G1 X9 a( z2 A
 在洛克和顾彼德被迫离开丽江后,丽江和整个大陆一样,悄悄地关了大门,这一关,就是36年。直到1985年,丽江成为乙类开放城市。于是许多被以上三人勾起丽江欲望的国外背包客出现在这个边陲的小镇上,他们无所事事地闲逛,在河边写日记,或者在因了他们而出现的超级难吃的西餐馆吃他们的食品。他们是新一代到丽江的行者的创始人。他们拍照,记录,引领下一批的来者。* L2 {  D3 D) `  V7 N
 
 & v& @5 X0 V) A; ?9 u5 H8 ~  随后国内的经济形势也进一步好转,开始有人背着背包加入到这一行列中。在1996年地震以前,丽江古城的街上头已经有许多的游人在行走。
 $ g% H; T0 X/ F& }  1996年地震后,大批记者拥入,报道灾民生活的同时,号称发现了丽江。对于这个说法,许多的行者肯定会哂笑。但没有关系,反正从那以后,来丽江的人越来越多倒是真的。但详细比照一下游客增长图,我们就会发现,与地震没有太大的关系,与其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也没有大的关系,不过是正常增长罢了。
 0 P( J5 ~9 w+ I# r# h! W# @( @8 F  % x! ~+ C- o9 W- G6 p' h
 随着丽江名气的上升,褒扬她的文字汗牛充栋,而同时批评她的文字也连篇累牍。0 u. w4 q+ U/ P  S
 但我以为,这些和行者的关系都不大,行者们需要的是自己的体会,体会自己的丽江。/ `# f6 T0 _6 S2 z8 C/ G- |7 v
 我写的这点东西,也不指望能引导读者的情感,只是为您在踏上丽江旅途之前或之后,增加一些必要东西罢了。其实,不看也无所谓。
 3 R8 J# |5 E! L, P2 h$ n; i- g& M1 D  丽江自在您的心中,如此您的旅行就没有白来。
 ; c6 }- P  V4 T% [
 ! m, Q& K1 {5 N* Z8 R* a" O
 5 b* P) r% S' H( `  丽江古城
 N% T" G1 ?' N. M' T; [: t  丽江古城,又称大研古城,位于丽江坝(当地将山中的平地称为坝子)中部,海拔2400米,面积约3.8平方公里(含白沙、束河古镇),现有居民2.5万多人,规模虽不大,但它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古代城镇之一。1986年12月,丽江古城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4日,丽江古城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7 ^7 Q5 C- R, u6 F! r  B! M$ {9 f
 
 ) a$ B. v% r+ v$ t# b  丽江古城不大,却有悠久的历史。古城始建于南宋末年, 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  B0 c$ \. h% f) e/ r+ v- S; I
 
 ! ^" `5 O. @8 p8 J4 A% r  丽江,纳西语称“依古堆”,意为江湾中的村寨,又叫“巩本”,意为有粮仓的村寨。而丽江古城则称为“巩本之”,即的粮仓的村寨的集镇。明代始有"大研厢"之称,清代称为"大研里",民国始称"大研镇"至今。"大研"一名,源于纳西族木氏土司先祖营建的"大叶场",因古城所在的台地形似大砚台,城西南又有神圣的文笔山,明代纳西土司木生白便取其巨笔大砚、文脉旺盛、地灵人杰之吉祥寓意而取古城之名曰“大砚”,古音“砚”“研”相通,因此后来就写成了大研。
 % y. Q) ~1 u3 H( I& V  丽江古城选址独具特点,布局上充分利用了自然环境优势。西靠狮子山,北依象山、金虹山,南向开阔平坝,形成了坐靠西北面向东南的整体格局,既避西北寒风,又向东南光源。这样,使得古城冬暖夏凉,气候宜人。
 ; K5 n0 V! P4 B: F6 u3 b, p  丽江古城水源利用颇具匠心。发源于城北象山脚下的玉泉河水流到玉龙桥下,分为西河、中河、东河进入城中,再分成无数股支流,穿街绕巷,流布全城,形成主街傍河、小巷临水、跨河筑楼、依山而居的高原水城景象。水网之上,造型各异的石桥、木桥多达三百多座,每平方公里占有数比桥城绍兴还多。城内利用潭泉修建的多处"三眼井"――上池饮用,中塘洗菜,下池漂衣――更是纳西族人民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典范杰作。( R) e7 z, I* U  E, R. \9 q' {: v
 丽江古城在建筑布局上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礼制的影响。“城依水存,水随城在”是它最大的特色。古城没有规矩的道路网,而是依山就水,不求方正,不拘一格地随地形建房立街,房屋层叠起伏,错落有致。道路亦结合水系、坡势而建,曲径通幽,不求平直,形成空间疏朗和谐的街景。而更为独特的是,它不象其他汉族的城市一样,城必有墙,丽江古城是一个没有城墙的城市。为什么丽江古城不筑城墙呢?有传说是因为丽江世袭土司姓木,忌讳给"木"字加上"方框",因为那样就变成"困"字。实际上,不筑城墙与丽江历史上**、军事、经济区位有关,与纳西人的开放传统有关。古城中心留有方形广场,称“四方街”,面积15000平方米。据说这是模拟"知府大印"的形状,象征权镇四方。又称因西宽东窄,象一棺材,喻有“木官木才”之意。几百年来,四方街是滇西北最大的贸易集市。乾隆《丽江府志略》记四方街:“环市列肆,日中为市,名曰坐街,午聚酉散,无日不集,四乡男妇偕来。商贾之贩中甸者,必止于此,以便雇脚转运”以四方街为中心的6条放射形街道,依山傍水,自然起伏,街巷相连,四通八达,五花石铺地,格外古朴典雅。
 Q* G3 @# {( S! q# T
 3 Q0 w! `  B' v; k4 v: F' R, F  丽江古城文化内涵丰厚,纳西风情浓郁。古城中现仍然在一些明清民居建筑。这些民居,多为土木结构的"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式的瓦屋楼房,既讲究结构布局,又追求雕绘装饰,并采用穿斗式木结构,使房屋具有“墙倒屋不塌”的特点,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城内纳西族居民喜爱在院落内种植花木,摆设盆景,这一特点又使住在古城内民居客栈内的游客赏心悦目。丽江古城平民化的纳西民居建筑群,以及至今仍生活在其中的近三万纳西族居民,他们的日常起居中表现出的纳西文化的特征,令很多旅行者痴迷玩味。
 0 P* y9 m, x) ]% T. d  在城南有恢复重建的丽江木氏土司街门,俗称“木府”,规模宏大,色彩辉煌,既与古城融为一体,又具王府气派,与民居建筑形成鲜明对照。“木府”始建于明代,到土司鼎盛期的木增时代,占地面积已达百亩,分为衙署区、生活区、花苑区、祭祀区等,有近百座大小建筑。徐霞客曾叹“宫室之丽,拟于王者”。可惜,大部分建筑毁于清末咸同年间的兵火,幸存的石牌坊也毁于"文革",最后只剩光碧楼等零星建筑。地震后根据一些零星资料“恢复”了木府,但真正的木府是个什么样子,也只能是凭想象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