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膀爷 于 2009-11-12 15:54 编辑 8 j7 k; F) G' W* b: K
# w/ E4 |3 m% W; H i2 Q2 `4 e" P
女书的今天和明天
0 d7 X O4 o" o% u1 n
0 S9 v- N- ?: T- ^% |
; B. e* e. Z. K5 p6 a4 ]. t' u8 n/ e% \

/ S* j b6 o( A$ Q3 c$ M& Y( M& g9 n" B1 F% | F

" h9 n7 h) N! z9 V! C3 n, F3 k
( D) o6 W7 r5 Q- G& `% R) b$ f: Q
女书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的传承,更多的是文化、学术的,进而是商业的。有专家认为其现代价值的体现集中在旅游与艺术方面,这与女书最初的本义可能有比较大的距离了。作为一种女性文字,现在的确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但愿女书已经是一种生命的符号,溶进血液,成为文化的基因。; I4 q, u l# }3 J& R% D4 G
) G( M! W- O+ O! l7 ~ 在女书村,女书的传承,很具体地体现在旅游价值上,比如可以论价的织锦,比如需要门票的女书园。外人,对于女书,不知了解多少,也不知道好奇几分,认识几个女书文字?除此之外,似乎也难以了解更多。女书,可能会随着女书的自然传人的谢世,而渐渐地成为真正的遗产。因此,女书的价值,可能真的只有时间知道。
8 [4 [- U% L/ r# n" U; G' o' k4 t) j- F: R
3 ?) Q+ s* d6 g7 E
9 H0 \. v$ a4 i0 ]+ Q1 ^( j. f 膀爷更愿意写下这些感受。) s# o& T- m& e0 U' Q
- C& }7 L* i: O
女书是蒲尾的,研究是别人的。关于女书的传说与记忆,可能都在那个女书园里?
% |# [6 t! j, f+ l2 }' v; \; L5 L: R 从村里的牌匾,从女人的织锦,还能看到女书。但,膀爷不认识。 U' [1 T {* z: t
织锦,晒网,打牌,放牛,种菜,期待中的女书村就是这样的,宁静、恬淡,时间仿佛凝固着。& W- O1 z+ x1 e: H; a9 K
一切的一切,如同鸡觅食,狗睡觉一样,自自然然,实实在在。
7 H3 s. G; \0 n+ n! G7 z. b' B
2 [' Z8 P4 Y- a, b5 a0 X5 |. |7 K 这,算是读后感吧。
% b% b+ V2 }' h) N! h j8 @5 |3 ]
- O# A7 j* U, Y% T
9 l5 A$ d/ F" v( t F/ p |